注册新用户

已有账号?

登录你的账户

还没有账号? 注册新用户

小巷之爱  HD中字

播放列表

猜你喜欢

1967 其他
远离越南
AnneBellec凯伦.布朗盖农贝尔纳·弗雷松
  严格的说,这也许算不上是一部集锦影片,而是法国知识分子导演和电影工作者在越战时代的一次“良心大行动”,而且这也是不多的几部集锦纪录片之中的经典之作。  在影片开始,解说词就已经点明影片的主旨:越战是一场富人和穷人的战争,是富裕的美国和贫穷的越南之间的战争。在接下来“欲哭的约翰逊”、“倒叙(闪回)”“镜头眼”、“我们为何而战”、“安与尤艾”、“目眩”等等段落里,我们随着编导进入越南和美国的现状、探讨越战的历史、旁观知识分子的讨论、参与世界各地人们的讨论,深入地、多侧面地接近越战。这里面既有导演的主观阐述,也有从新闻影片上剪接过来的“客观”纪实,甚至还有极端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大概是在戈达尔的段落里,我们不断看到一个摄影师/导演坐在摄影机后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同一场面,而解说词却在说着:我们没法到越南去,只能在这里制作这部影片。  在大量事实和观点,甚至是包括美国、越南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对越战问题争论的罗列之后,影片最后的一段解说给所有人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整部影片得到了最恰当的总结和升华:“战争就在我们周围,越南是为了我们而战”!  ————————————————  《远离越南》(Loin du Viêtnam,尤里斯·伊文思等,1967年|120分钟|35毫米|黑白与彩色|有声)是由多位导演拍摄的反映越南战争的集锦片。除了尤里斯·伊文思,其他导演为阿兰·雷乃、让—吕克·戈达尔、阿涅斯·瓦尔达、克劳德·勒鲁什和美国摄影家威廉·克莱恩。影片首先对比了战争双方的军事力量,美方拥有无比先进的航空母舰,越方则以原始方式挖掘简陋的防空洞;随着一阵狂轰滥炸,银幕变得昏天黑地;一出独幕剧表现了巴黎呼吁和平的示威与纽约支持战争的游行;在越南,一出名为《约翰逊在哭泣》的话剧讽刺了好战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在巴黎,戈达尔一边将眼睛伏在取景器上取景,一边解释为什么美国一定要建立一个属于美国的越南,并在这个片段中插入了自己刚刚拍竣的影片《中国姑娘》的部分场景;一位美国战地女记者讲述了自己为什么在前线时希望成为另一个阵营的人;一位生活在巴黎的年轻的越南姑娘回忆起了在五角大楼前自焚的诺曼·莫里,他的远在大西洋另一边的妻子出现在镜头前。本片的诞生过程大致如下:克里斯·马凯在听了从越南归来的伊文思的讲述后,倡议法国新浪潮的几位著名电影导演以及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和美国摄影家威廉·克莱恩(1928年生)共同拍摄一部关于越南战争的集锦片,每人负责拍摄其中的1到2个片段(总共拍摄了11个片段)。这些导演的艺术风格不同,拍摄的片段多姿多彩,最极端的莫过于戈达尔拍摄的名为“镜头眼”的片段,依照形式与内容相互分离的原则,这个片段中的声音和画面毫无关联,他还亲自跳到镜头前讲述自己为什么不能去越南而只能在巴黎拍摄。本片是电影史上著名的反战影片之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HD
1966 其他
无望的人们
佐尔坦·拉蒂诺维茨蒂博尔·莫尔纳加博尔·奥加尔迪
  1848年,匈牙利爆发了由Kossuth领导的反抗奥地利Hap***urg统治的民族运动。不幸的是,这次革命失败了,奥地利人的霸权重新确立了起来。为了彻底根除传说中的Sandor Rozsa游击队,军队把嫌疑人集中关押在野外一个孤零零的工事中。当权者并不知道游击队的首领长得什么样子,但知道他就在这些囚犯中。于是他们对囚犯们展开了刻意设计的真假难辨的精神折磨。  他们找了些在农民暴动中杀过人的俘虏,加以威逼利诱。谁能在其他俘虏中找出比自己杀人更多的,或者能指出游击队首领,谁就会被赦免。长着一张懦弱面孔的主人公就是其中一个。他并不知道谁比自己杀了更多人,于是就利用一切机会了解别人,就像是军队派进俘虏中的奸细。他倒也不全是乱指认,有一次通过交谈,他了解到某个俘虏比自己多杀了一个人,于是马上报告给军队。那个俘虏被处死了。不过,这一行径终于被俘虏们察觉,他自然难逃厄运。  后来,因为战事变化,军队急需增员。于是俘虏们的“罪行”暂时不被追究,他们应征入伍,有的甚至是从刑场上直接前往军营的。其中有本事的人还被任命为小头目,组建了由俘虏组成的骑兵队。  训练热火朝天地进行着。然而,前线突然传来消息,形势又有突变,战争已经避免了。俘虏们欢天喜地,因为再也不用上前线送命。可是军官的目光仍然残忍,他又想起了俘虏们的“罪行”,命令再次将俘虏们抓起来审讯。那些人重新陷入绝望中。  这是杨索(Miklós Jancsó)的第一部故事片,带有鲜明的匈牙利色彩。它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平和朴素,但又默不作声地把形式主义融入其中。并且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它和许多东欧影片一样,以史喻今的意图非常明显——军队对俘虏的逼供方法和1960年代匈牙利政权的所作所为非常相似。  当然,作为成名作,《无望的人们》还展现了杨索不同他人的个性特征。比如镜头在几个人物之间的杨索式游动,有效地增加了影片的流畅感和空间感,这在他后来的影片中屡试不爽。就主题来说,杨索其后的几部作品也都是和这部《无望的人们》一样,选取了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匈牙利社会最动荡的历史年代。不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了解匈牙利历史的人(可能是观众中的大多数)经常出现解读障碍。…
HD

该资源权限:vip用户

当前vip价格:¥75